4月29日,我校举办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论坛,并成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德育研究中心。校党委书记郭庆松出席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宋敏娟主持。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明,上海市教委德育处副处长杨长亮出席。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社社长、总编、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何云峰,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医院心内科主任樊民等沪上高校哲学理论和教育学研究专家与会。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港集团高级技师张彦,我校退休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吴飞飞、李建民等劳模现场现身“说法”,共同研讨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提高新时代劳动教育成效。

郭庆松在致辞中指出,劳动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中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他说,劳动是以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实践活动,与我校“应用技术”办学特色息息相关,全校广大教师在教学要发扬各学科领域优势,因势利导、因课制宜开展劳动教育。
郭庆松要求,要科学系统推进劳动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发挥劳动教育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打造劳动教育特色样板,形成一批符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能复制推广的劳动教育模式。德育研究中心要聚焦劳动教育,挖掘劳动教育内在规律,深化特色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探讨如何有效构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
郭庆松强调,当前大学生在抗“疫”中的认知与行为,也是对德育工作成效的检验,是未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抗击疫情而无私奉献的“逆行者”中,涌现出了许多“90后”、“95后”大学生的身影,尽管他们是疫情中的平凡劳动者,但体现了对国家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这是劳动在德育中的重要表现。因此亟需从这场全民战“疫”中去凝练德育工作的特色、挖掘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研究劳动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规律。

郭庆松、杨长亮共同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德育研究中心揭牌。
与会专家、劳模和学生代表分别围绕“劳动何以成为我们的必需?”“何谓劳动精神”“战‘疫’中的劳动精神”“新时代的劳模精神”“新时代劳动的学习与创新功能”“战‘疫’中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知与行”等主题展开演讲。
我校在长期办学中始终根植应用技术办学特色、构筑铸魂育人同心圆,在前期劳动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着重解决了学校劳动教育“是什么”到“怎么做”,再到“做中学”,解决如何把大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关键问题。
对于怎么教的问题,学校创新大学生劳动教育模式,锚定“三个内涵”,着力“三个加强”:加强辛勤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加强诚实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加强创造性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也成为我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众多全国劳模、大国工匠纷纷走上学校讲台,学生在学校的市劳模教师指导下,一起走进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等实践。

我校成立的德育研究中心将在探索构建应用型高校劳动教育体系过程中,培育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建设劳动教育“课程群”、开展劳动教育“实践系”、打造劳动教育“共同体”,把单一窄化的体力劳动升华为具有思想性和创新精神的劳动。
郭庆松、陈学明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德育中心顾问。揭牌仪式上,何云峰、张彦、吴飞飞、李建民受聘为为中心劳动教育首批特聘导师。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
校党委学工部部长袁翔、教务处处长王宇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邱杰,全校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党委学工部、校团委全体人员以及全体专兼职辅导员分别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了揭牌仪式和论坛活动。
文/图: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