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道峰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序中提到了……
发布时间: 2015-05-05 浏览次数: 153
 
来源:公域合力

 

 

    

    2014年注定是中国现代化改革史上载入史册的一年。

    中央政府开始大规模治理腐败,副国级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层面至少有4人落马,副部级以上官员50多人落马,厅局处级干部成百上千乃至万,自杀成风、贪腐成群、勾结交易成窝,集历史之大成,成今古奇观。

    经济持续下滑,连续30多年有效的中国成长遭遇前所未有的瓶颈。无论何招,都无法重振昔日雄风。银行增加的流动性很难抵达实体经济,通过“信托”“证券”等影子银行将钱贷到地方政府债务平台的钱加上利息后又回到银行,这种钱的“空转”既不会创造就业也不会拉动市场內需,但仅仅创造了GDP和国有银行的利润,有钱人部分享受了资本利得,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另一方面,通过银行直接贷给国企的流动性,要么因产能过剩变成了不流动,要么通过小贷公司再回到民间高利补充流动性,使实体经济更加雪上加霜。因此市场只能持续低迷。这种现象表明:中国经济决不是宏观问题而本质上是微观问题。

    新一届政府并不急于去恢复经济增长,而是将新时期定义为新常态。放慢IPO,促进资本并购重组与新经济的成长,并着手解决污染与环境负荷问题,依宪治国涉及的立法问题与司法问题,通过削减行政性审批去化解政府行政权过大,通过直接削减国企高中管收入去化解人才集中流向政府与国企等问题,这使得旧有围绕土地和矿产等资源型寻租和国营金融垄断造成的金融寻租的外延型产能扩张增长模式问题继续发酵与暴露,由此种模式内生的腐败问题持续发酵与暴露。而以移动互联网、文化娱乐、健康产业及新能源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则携着民营经济孜孜破土,欣欣向荣,顽强推进,典型表现为阿里巴巴境外上市,腾讯入股京东,安邦兼并民生银行,等等。于是我们看到:移动互联网洗牌传统行业,民营经济借助股市兼并成风,民营健康与娱乐产业纵横捭阖,电动汽车等新能源加入新经济潮流,互联网金融风起云涌,基于公民个人信用的私募股权基金和共同基金风景这边独好,更重要的迹象是报考公务员和国企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幅下降,年青一代加入民营企业创业潮显然初潮汹涌。民营经济似乎正在酝酿新的更大浪潮,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涂抹上一丝令人神往的晨曦。

    微信成为中国人交友与互动新工具,手机移动端正在愈愈取代PC端,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因此APP成为新的人际联络与商务连接的潮流,人们迅速组建成不同的社会群组,社会互动与连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平面媒体乃至电视媒体在APP自媒体的冲击下正经受血与火的考验,媒体人在急剧分化,传播的去中心化正在让那些传统的传播组织乃至帝国纷纷坍塌,不愿陪葬的媒体人正在纷纷逃离传统组织并探索新的满足多中心APP传播的内容制作之路,未来充满了迷人的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同时在思想市场上,传统说教式的宣传正在愈愈失去听众,高度现实主义的曲意市场化逢迎式的舆论正在搅乱人心,碎片化的超现实主义格言式逢迎则可能制造具有广告价值的粉群与大V,人们看似获得了无限的表演舞台与话语空间,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见解,思想和言论刊印成铅字的自豪感被贬到人类历史的最低谷。人们相互抄袭的舆论之战在各种社会交际微信圈中无所用心地争取自己的听众,真正具有社会深度理性的思维正在小众群体中艰难蕴育。这似乎是一个正在寻找精神的社会,又似乎是一个完全物欲的超现实主义社会,丰富、混乱、缺乏理性而富于生机。如何从其深层去窥见不同的逻辑而选择自己的行动,确实是这代每个社会精英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中国和人类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考验。

    康晓光和冯利博士领导的团队所调查与撰写的新一年《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登场。

    这是一份很用心很用功的观察报告:他们选取公益行业中建设公益共同体这个话题作为今年观察的总报告。选取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层面、部委层面和地方层面的政策变化,手机APP在公益领域的应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开放与困境,时间银行,以及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畸形治理等等重要话题作为分报告。并选取了公益界最近所发生的一些如英特尔、壳牌、善行者、谢丽芳(蒲公英)、社区民主自治与冰桶挑战等等重要活动、事件、项目、机构、人物等,作为典型案例进行案例解剖。深入调查和解剖了过去一年中国第三部门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变革与转型的意义,以及这些变化和案例对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是我们这一代公益人的启示,以便我们去参照、反省、互动并调整,从而推动第三部门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的变革与转型,善莫大焉。

    一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转型,本质上是社会对公共空间的重构过程,这个重构过程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对传统公共空间如政府传统公共职能的解构,其二是对基于公民自由结社精神的新公共空间即公益领域的建构。为了实现这种社会大数量级的公共空间的建构与解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概括起来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责任意识的倡导、培训、互动与唤醒。只有当越来越多的公民放弃对一个好皇帝以解决所有公共空间问题的期盼幻象,放弃幻想的意淫顺民或叛乱式暴民的两极震荡,以公民自由结社之力来履行公民责任,建构巨细的新公共空间,才可能引领和推动新公共空间构建与社会转型,而这需要个人对自我中心的超越和大量的社会互动与激发,需要大量的公共倡导与培训。第二、基于自由结社DNA的公益组织的发育与成长。只有越来越多的这种公益组织的成长,才能给公民以足够多的示范、激发与引领,也才能够动员越来越多的社会志愿,构建越来越多的新公共空间,改变公共空间的结构与功能,反过来激发公民意识的觉醒,形成良性循环的社会转型。第三、政府角色和功能的转变。只有政府意识到这种公共空间的解构与重构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意义,政府才可能退回到社会管理的角色定位上来,从一些直接经营的社会公共空间解构出来,并鼓励基于公民自由结社的公共建构。政府则回到构建公益市场的公共角色之上,成为公平正义之市场规则制定者和裁判者,维护公共构建的市场公平竞争和正义。第四、公益组织之间的共同体构建和公益联盟。只有公益组织间为了自律、透明、公平而形成越来越多的再组织与第三方平台,才可能形成更加健康的公益氛围与环境,分担政府的裁判与监管职能,形成更加有机并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公益生态链,从而更加有利于公益组织的发育与成长,更加有利公益事业的解构与重构,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转型与现代化。

    中国今天正处在传统公共空间解构和新公共空间建构的交替进程中。但正如任何人类文明史上的社会变革的过程一样,往回看线条清晰,当下看矇眬一片,中国当下的社会变革也体现出矇眬混沌和进退拉锯的特征。我们期盼着同代的青年和社会精英,拨开这重重迷雾,坚持现代文明史给予我们社会变革的逻辑启示,坚定不移地通过自身行动去追寻上述四方面的逻辑力量,并形成各种角色之间的社会互动默契,去圆我们心中那个关于中华民族的那个躁动百年的现代化梦想。而《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将记录我们成长与转型的脚印,并且陪伴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和我们这个民族的升华。


——何道峰2015年2月8日
于北京奥临小区秋水斋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已是《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发布的第五个年头。作为观察中国第三部门发展的权威年度报告,《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自2011年首次发布以来,即引起了业界、学界、政府部门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再度资助,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康晓光教授、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执行董事冯利博士编著完成,并于2015年3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何道峰在《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序中提到,过去的2014年注定是中国现代化改革史上值得记录的一年。新一届政府将新时期定义为新常态,而中国第三部门也迎来了新时期四个新常态:慈善文明建设新常态、联合行动新常态、公益创新新常态、全民参与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选取公益领域中“建设公益共同体”这个话题作为总报告。选取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层面、部委层面、地方层面的政策变化,手机APP在公益领域的应用,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开放与困境,时间银行的三种形态,以及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的畸形治理等重要议题为分报告。《报告》选取了企业界具有引领性的英特尔、壳牌的CSR思维与实践,台新银行公益慈善基金会,“痴狂”公益人谢丽芳,与捐赠人共创价值的“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人大会”、推动全民公益的“善行者”、社区民主自治及“冰桶挑战”等重要项目和重要事件进行案例剖析,并发布2014年中国第三部门大事。

 

    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在发生令人振奋的变化,其中不乏有新型、新兴的公益思想和创新实践,但与此同时,一些令人遗憾的事件和行为也在上演,《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以其前瞻性的观察视角、深厚的理论功底、独到的分析视野,既扬善,亦针砭时弊。业界对《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15)》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份公益领域的高端报告,编撰者很用心,其专业性和权威性毋庸置疑。持续发布五年来,《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已成为影响公益慈善界的风向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部分总报告

 

    建设公益共同体 

 

    第二部分分报告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组织管理政策解析

    手机APP改变中国公益

    中国环境公益诉讼之困 

    时间银行的三种形态

    大学教育基金会治理畸形 

 

    第三部分典型案例

 

    典型机构

    由“我好”到“大家好”:英特尔中国CSR进程与中国反思 

    壳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及其员工志愿服务 

    让人可以站起来的慈善台新银行公益慈善基金会使用网络建构善的平台 

 

    典型项目

    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人大会:与捐赠人共创价值 

    “善行者”,公益徒步的传奇

 

    典型人物

    艺术与公益:谢丽芳纪实 

 

    典型事件

    从北京奥临花园社区业委会改造到社区自治 

    “冰桶挑战”引领公益传播新方式 

 

    第四部分大事记 

 

    大事记

 

    致谢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邮编:201418 电话:021-64941200
Copyright©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