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源自-中国公益研究院第33期京师公益讲堂“社会企业 问题的真正解决者”现场实录
“当改革的风吹来时,有人选择筑墙,有人选择造风车”
口述 - 亚洲企业领袖协会创始人、高级顾问 亚洲慈善与社会中心首席执行官 《真正的问题解决者》编者 夏露萍(Ruth Shapiro)

很多人都使用一些术语,比如社会企业家、社会企业家精神,这个术语到底是什么意思?这个术语缘于一位男士创建了阿育王,他在使用这个术语的意思是企业家可以利用他们的热情与技巧,来解决社会的问题。从那时开始,社会企业家精神的术语就不断地在演变。
三十年间的组织层面上的社会创新
一是非营利组织利用了企业界的技能和严格的组织架构,非常好的典范就是健康快车基金创始人所做的工作。他利用自己在财会领域的专业知识来确保健康快车能够遵守世界级的财会制度,从而不管健康快车从事何种非常大型或者复杂的项目都能对每一分钱说得清楚。二是除了接受赠款之外,非营利机构在思考一些路径来实现利润的增加。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如何跟村民合作,从而生产蜂蜜和芝麻,通过产品的销售来增加利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三是社会型企业,社会型企业有双重底线,一方面要获取利润,另外一方面要开展公益活动,所以社会型企业必须要找到一种方式能够在两者之间达成完美地平衡。
资金来源的三大变化
第一种融资的形态是公益创投,背后的理念类似于风投公司,公益创投会提供资金来支持非营利机构长期的发展,他们也会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机构的管理当中。第二种类型的资金来源是影响力投资,主要指一些捐助者希望捐助社会型企业,所以他们一般投资在公益领域做得比较优秀的社会型企业。第三种类型是公司的社会企业责任项目,这些年中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切实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思考,如何改善跟当地社区的关系。他们开始资助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一方面符合企业发展的利益;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改善其跟社区的关系。
在过去几年,中国发生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变化:第一是政府态度的变化,政府意识到非营利机构以及社会企业,可以跟政府开展合作,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们进行公益活动。第二是民众参与度增强。第三个变化与社交媒体有关。社交媒体在中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讲述真正去做非常重要工作的人的故事;二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监察功能。
有一位作者曾经这么说过:一个社会的创业者,跟一般创业者的区别,就像女性和男性跳舞一样,两个人都在跳舞,但是女性既要穿着高跟鞋,而且要往后退5步,更难。这就恰恰诠释了做一个社会创业者来讲,就像是穿着高跟鞋跳舞的女性一样,你要往后退,难上加难。“当改革的风吹来时,有人选择筑墙,有人选择造风车。” 社会创业家以及运营社会企业的这些人,他们就是选择了造风车。
18年的健康快车一直在做“动态”服务
口述 - 健康快车香港基金创会主席 方黄吉雯

香港1997年回归时,我在香港回归筹委会工作。香港回归是一个大事,每一个省市都送给香港一个礼物,那时我就想全国每个省市都送我们礼物,我们要回赠一个礼物,但是怎样的礼物能走30多个城市、自治区?想了很久都没想到做点什么,那时印度有一个健康快车,他们介绍给我们,希望我们在香港为一些印度人筹款,资助印度健康快车。我想一个能走的火车多好,所以就想不如送一个礼物,一个建在火车上的医院,能够开到全国不同地方。而且全国路轨都是一样宽的,有一辆车可以走遍所有的地方。健康快车就是这样开始的,当时的想法比较天真。
卫生部说白内障是一个比较简单的手术,因为火车医院也是一个很简单的医院,很多医院的设备我们都没有,所以就做眼睛吧。我们做一些做完以后就走的,回来做扶持机会很少。国家那时有500万白内障病人,大部分住在边远的地方。我们国家的眼科是特别落后,因为主要的医疗都不很注重眼科,这个说起来是18年前的事了,所以我们就做这个。
做慈善工作、社会企业,首先要找一个服务、一个产品是符合社会需求的,这个很重要。另外,“动态”是非常重要,不管将来做什么企业都告诉自己,提供一个服务提供到第二年,还有人买这个服务已经是很幸运了。你要不停找新的服务,新的产品,去找人付钱给你,或者捐钱给你继续做。
健康快车去了很多地方,有些服务没做完就要走了,因为在一个地方我们只能停三个月,做1000个手术,就要去另外一个停靠点。但是每一个地方都不止1000个病人,所以我们就想到是否要培训这些医生,留下一个不走的健康开车。健康快车现在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培训地方的医生,我们让火车医院上最好的医生来培训当地的医生。
我们发现很多大医院的眼科部每个星期都有眼科医生共享的机会,大概15-30分钟,把自己负责的个案提出来。大医院有小的医院没有怎么办?我们想到建立一个网站。每星期派摄影队到这些大医院,把他们研讨半个小时录像放在网站让我们全国的眼科医生都可以分享。
全世界都有一个专业的眼科考试,但我们国家的医生是没有,所以我们引进国外这个考试在我们所有停靠点医院建立考点让全国眼科医生可以同一个时间做同一个考试。
做完这个再发现我们培训出来的当地医生就只懂做白内障最简单的手术而眼科大概有八九个不同的科,白内障只是最简单的一个手术,还有青光眼、黄斑等等眼科病,但我们的医生没有这个能力。国家有很多资深的医生,但他们没时间来教比较偏远的地方医生,所以我们呼吁全世界的眼科专家到我们中心来培训,来诊断这些病人,做一些手术的演示。通过国际考试的我们还提供一些机会我们国家的眼科医生,去做几个月的国际培训。
我觉得成功的定义对于一个社会企业或者慈善工作人来说,就只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以爱心为出发点。如果你能够感动别人,这些人将来也帮助别人就成功了。第二是能够影响政府,做社会企业的出发点就是填补社会的不足,帮助弱势人群。怎样才算是成功?成功就是影响政府,让政府了解这是他们工作的不足,要政府参与这项工作。国家太大了,我们怎么做都做不完,怎么做都很有限,只有影响政府进行推动政策的改变,继续能够做这个工作,才能汇聚更多的人。
中国每一年大概有50多万人患有白内障,我们做了18年,做了15万,这些手术怎么做得完?我们想让国家了解解决白内障是很重要的,能够让一个人重建光明,改变他和家人的生活。三年内国家出钱做100万个,这是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
点评:中国友成扶贫家基金会理事长 王平

她讲到的这些理念,都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社会创新,比如谈到什么叫成功?其实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有一个趋势,就是单一的评价量化的标准,公益的GDP,捐多少钱,盖多少学校,但是实际上最重要的成功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爱心是否得到传递。友成基金会有三个新公益理念,其中我们认为爱心传递是公益和慈善永恒的主题。另外要做影响政府的倡导,因为我们自己的力量很有限,资金很有限,我们做成样板,这个样板让政府看到它能够改变,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对弱势群体命运的改变,政策的力量介入进来以后,可以成规模地改变,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衡量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基金会很重要是影响力,不是指你自己的名气有多大,而是通过你的政策倡导和实际行动,给社会带来了多少可持续地正向的改变。这个评价体系是我一直在强调的。
汉达:一个没有麻风歧视的世界
口述 - 广东省汉达康福协会副秘书长 张燕
一提麻风病,很多人会说现在还有麻风病?现在真的还有麻风病,但是麻风病已经不是一个医疗问题了。2014年全国的新发病才1500多例,但是治愈的麻风康复者是25万。全国曾经政策隔离600多个康复村,这里有20多万的麻风康复者,他们面临很多社会问题,经济落后、身体的残疾、社会不公平对待,他们是社会弱势群体最末端的群体。
在这里要提一点,99%以上的人对麻风病有自然免疫力,但是这个信息很多人不知道。因为没有科学倡导,很多人很害怕这个病。
关注麻风病康复者的可持续变化
汉达不是一个治愈这个疾病的医疗机构也不是去照顾这群人的机构,而是跟着一群受麻风病影响的人一起去改善他们生活的机构。1996年汉达成立,发起人是杨理合教授,他是位专注于研究和治疗麻风病的医生。退休后他觉得麻风病已经治愈了,但是治愈的只是身体上的疾病,麻风病的社会问题还没有治愈。所以他跟几个麻风康复者一起创立了这个机构让麻风康复者去维护自己的权益,获得社会的公平。
明年是我们二十周年,这19年里我们非常清晰我们的使命是实现平等——一个没有麻风歧视的世界,这个愿景让机构有很明确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怎样解决?首先麻风病有后遗症,他们有肢体的残缺,我们希望提高他们生活质量,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助人自助。每个项目的设定、计划和评估都让康复者参与,包括我们理事会成员机构里有三分之二都是康复者,他们每年跟我们一起来制定一年的服务计划,他们会定期评估和了解康复者的需求。机构服务是否应对他们的需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公众、服务对象、捐助人一直可持续关注汉达的原因。我们非常关注可持续的变化,简单地给予是很容易的,但是怎样让他们发生可持续的变化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蜂蜜让康复者与公众发生链接
汉达做的蜂蜜项目是众多项目里面中一个很小的项目,它从生理、社会、经济、助学、福利几个方面回应了康复者所需要面对的问题。蜂蜜项目在我们的一个康复村落地,这个康复村只有39个人,他们平均年龄是71岁。大部分人会觉得71岁、身体残疾的老人还有什么可持续发展的事情可以做?能够照顾好自己就不错了。
首先我们相信他们有改变的可能性,第二我们相信他们能够一起创造改变,机构成立的初衷也是这样。2010年村里只有5个人养蜂蜜,当时他们的蜂蜜被其他村民压低价格去收购,这里传递了的信息就是歧视、不接纳。因为这是蚂蜂康复村出来的蜂蜜,没有人愿意买他们的,他们不能把自己的蜂蜜拿到集市自由地买卖交易。周边的人进去收购,因为利益的驱使压低价格,很便宜的价格收购。
他们觉得受到不公平对待,跟我们反映这一问题,刚开始我们帮他们做一些零散的销售,从2011年开始,我们和这5位老人商量成立蜂蜜的项目。我们跟他们一起签定协议,我们收购的蜂蜜要保证质量。2011年我们去收购包装、做网络的推广,我们把这5个蜂农的故事都放在小蜂蜜瓶子上,通过蜂蜜的对外传递,让很多公众了解到这5个人的故事。同时也拍摄宣传片,让很多公众知道,在这个村子里面有这样的老人在养蜂。
2012年他们看到了一点成效,他们觉得蜂蜜挺受观众欢迎。不再会被压低价格收购,我们收购价是高出市场购买的20%,因为我们想传递一种公平贸易的理念给他们。在这个过程他们看到了希望,从5个人发展到蜂蜜小组、包装小组,后来他们开始组建芝麻小组,村里面有了各种农产品的小组。蜂蜜的销售20%是返还给康复村的,他们成立社区发展基金来解决他们社区本身问题的。另外80%回到这个社区发展项目,让它有可持续滚动。
蜂蜜的销售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麻风病康复者所有经济收入靠政府补贴,一个月所有收入只有500块,我们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非常简单,这样的项目很直接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此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从开始不敢去集上卖蜂蜜,到2014年可以去商场兜售蜂蜜,这是很大的心理转变。
一瓶蜂蜜能够让康复者与公众发生链接,我们希望消除麻风歧视,去推动公众对这个群体的理解和接纳,推动康复者的社会融入,这是最终想解决的问题。
2014年,他们在村里面种了一片葵花,吸引了更多公众去村里看葵花,让更多人走到麻风康复村里去。我们更远的期望是麻风康复村成为社区常态的村子,不再是有任何标签的地域。
点评:中国友成扶贫家基金会理事长 王平
麻风病人的康复为什么说政府和企业做会失灵?因为政府只会出台一个政策给病人补贴多少,而企业就是出钱捐赠。社会创新用什么办法?不是简单地拿钱,直接去做补助,而是真正地以人为本,从人的尊严的恢复、人的能力重建出发。因为他们是有爱的,对人的苦难有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居于这样的驱动力用创新的办法,真心实意地想改变这些弱势群体的命运,这是他们的出发点。他们找到了让这些弱势群体自立自强的模式,让他们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都得到了改善,这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
京师公益讲堂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办,腾讯网独家门户支持,秉承“传播公益,服务社会”的原则,营造良好的社会公益氛围,扩大先进公益理念的广泛传播,引导社会大众正确的公益认知旨在倡导先进的公益理念,推动中国现代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转型与健康发展。广邀中外公益领域的政府官员、企业家和其他知名公众人物做客讲堂,就其在公益慈善方面的经历与感悟,以及相关热点事件发表演讲,并与听众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