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加速普通人慈善成为新常态
发布时间: 2015-04-02 浏览次数: 37
移动互联网加速普通人慈善成为新常态
 
来源:中国扶贫基金会

    2014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财务总收入35.19亿元,公益事业总支出25.71亿元,全国31省、511县、209所大学、以及苏丹、缅甸、柬埔寨等地区,共计2952891名贫困人口和灾区民众受益。2014年,共有2.83亿次个人,2970余家机构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爱心款物;56362名志愿者,提供了120.87万小时的志愿服务。

    2015年3月31日,主题为“坚持,就会改变”的“中国扶贫基金会2014捐赠人大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行政人事司司长司树杰,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机构和个人代表,志愿者代表、合作伙伴代表,媒体记者,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理事、员工等300多人出席大会。2011年起,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举办捐赠人大会的方式,向捐赠人、合作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报告工作情况,赢得了好评。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机构整体运行情况、项目实施情况、财务情况、机构新战略等。

    家住平安里社区的吴女士,从2014年5月开始,每个月要以自己7岁儿子的名义,通过手机微信进行一次捐赠,这已经成为吴女士的习惯……
    钟金兰,一位从业了25年的江西乡村教师,2015年春节被确诊为白血病,此时,独生子正在上大学,同为乡村教师的丈夫6年前得了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本就拮据的家庭突然间崩塌……
    一天晚上,吴女士照例在手机上查看公益项目,突然看到了钟金兰的求助信息。
    “宝宝,你看,我们帮帮这个阿姨好不好?”
    就这样,吴女士和钟金兰,两个陌生人通过手机连接在了一起。

 

人人公益时代


    过去的公益,捐款人只能通过非常有限的媒体信息,了解需要帮助的人群,然后联络、汇款、实施善举,对自己爱心的流向、用途也不清楚;希望得到帮助的人只有得到媒体的关注、才有可能获得关注、进而得到帮助。而现在,通过互联网平台,需要帮助的人可以将自己的求助信息发布在微信里,捐赠人可以通过橱窗式的展示,了解每个求助项目的详细信息,从而选择自己的捐助对象和善款执行机构。
    移动互联网横空出世,让公益捐助不再受单一媒体通道的制约。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只有具有民政部门许可的公开募款资质,才能够向社会大众募款。中国扶贫基金会通过发起、搭建“人人公益”平台,开放自身公募资质给媒体、NGO组织等具有一定公信力的团体或个人使用,让发起筹款不再困难,让需要帮助的人们多一丝希望。

 

移动互联网浪潮


    根据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数据,2013年芦山地震发生后,爱心人士通过电脑和手机进行捐赠的比例为7:3;而2014年鲁甸地震,这个数据变成了3:7。短短一年时间,公众的捐赠习惯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还记得2014年夏天风靡全球的“冰桶挑战”吗?通过几位参与者的名人效应,从一个小范围的对渐冻患者表达爱心的活动演变成了一场全民公益的狂欢。
    2014年10月,同样由微博参与发起的公益活动“饥饿24”上线。据统计,有超过1.6亿网友参与了“饥饿24”话题互动。两次地震捐赠数据的变化,互联网活动的兴起,说明消费和公益捐赠都在被移动互联网渗透着。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的变化,公益活动也要跳脱“捐款”的局限,寻找更多更创新的模式。

 

体验式公益


    “冰桶挑战”让人们有了“渐冻”的体验;“饥饿24”让人们想起了“饥肠辘辘”的感觉,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参与能带来体验感的公益活动。
    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了国内首个百公里公益徒步活动——善行者。参与者需要四人一组,徒步完成100公里的户外路线,虽然经过了八达岭、十三陵、虎峪等风景优美的路段,但非专业人士大约30小时的行走时间还是让很多参与者终身难忘。
    根据主办方中国扶贫基金会介绍,活动的火爆超过了他们的想象。为了保证活动品质和队员安全,只开放了1800个名额,可报名人数实在太多,无奈之下只能进行抽签,最后一批抽签的中签率已经达到7:1。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思维,它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改造着公益行业,让公益项目、捐赠市场、受益人、捐助者都有了新的定义。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掀起一场对公益组织的影响力革命,有了移动互联网,公众的参与成本降低了,传播宽度和广度扩大了,公益组织的筹款能力提高了,无论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联网,都是打造影响力、提高生产力的工具。
    在商业领域已经被“颠覆”之后,公益行业和它的从业者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希望老牌公益机构可以依靠自身丰富的行业经验、坚实的项目根基完成移动互联网转型;也期待更多年轻的公益人加入这个美丽又充满未知的领域,期待着中国公益行业蓬勃发展,对内扶贫援助、提高贫困人口生活质量,对外打造大国软实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让中国公益面对移动浪潮的洗礼,重获新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邮编:201418 电话:021-64941200
Copyright©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