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大互联时代的组织核能
发布时间: 2014-12-19 浏览次数: 34
引爆:大互联时代的组织核能
 
来源:基金会中心网

 

    每个组织都会在大互联的基础设施上走向未来。是淘汰,还是超越与发展?非公募基金会能否引发组织拥抱大互联的核能?就这个话题,中国基金会培训中心邀请了“秘书长必修课”数位同学,与“优董中国”的创始人、基金会培训中心最受欢迎讲师之一邢杰展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对话。

    三个关键词:核能、组织与大互联

    邢杰提出了三个关键词,核能、组织与大互联。核能为什么能被释放?关键在于有一些中子被释放出来,撞击原子核,引发核裂变。而组织是最有趣的东西,同样一群人放在一起,不同的联结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如同碳原子,正六边形排列是实木,正四边形排列就钻石。大互联则连接起了每一个人。

    李劲,壹基金秘书长,谈到了互联和移动互联时代的困惑。互联时代把所有机构都拉到了同一层面上,像壹基金这样量级很大的机构如何继续保持领先?如何应对十几个小而美的机构发起众筹项目来蚕食大机构已有盘面的局面?李劲还谈到了万通、爱佑这样国内比较优秀的基金会。企业基金会也会受经济发展阶段和企业运行情况的巨大影响,因此即便是爱佑这样资金稳定,业务良好的基金会也在筹划积极拥抱互联网。

    那么,“秘书长必修课”的这些秘书长们,如何理解与看待自身组织核能及其与大互联时代的关联?
    回到原点:公益组织的核能是什么?
    张帆,湖南弘慧教育基金会的理事长兼秘书长,作为一位企业投资人士,投身公益十多年。他认为,公益机构的核能不在于技术和环境,而在于自身的能力体系,每一个公益组织都有自己不同的出生、背景、视野。围绕自己的使命,怎么样建设自己的核心能力才是真正的组织核能。

    而谈到互联网,相比热衷于谈论互联网带来的传播和筹资机遇,张帆以企业投资为例,认为一个以融资或烧钱为目的的企业肯定投资人喜欢的。同样的,公益组织要把自己的产品、技术、未来发展路径都要规划清楚、建设好。实际上我个人觉得我们每一个NGO组织或者是基金会自己的核心能力需求在哪里我们很清楚。对于互联网的运用,张帆认为这一工具能让弘慧更加有效地服务受助对象和捐赠人。

    李国武,北京市永源基金会秘书长。他认为这三个关键词中,组织是起点,没有组织,谈不上核能,也谈不上互联网。他认为在“秘书长必修课”的课程中,何进老师的课程给了他很大的冲击。他认为基金会首先要考虑清楚组织要解决什么问题,是不是真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否得当,这些东西决定了,才能产生后端的组织结构、理事构成、行动策略等。然后才是核能,机构以项目为原点,如何利用组织的核心资源撬动其它资源,需要有一个前导性的战略思考。

    互联网带来的启示?雷军说做小米的时候不是做手机,是做移动互联网,手机是他的原点,未来五到十年整个移动互联网产品来做他的结构。那么公益组织是否有这样的项目连环性?向互联网学习,又如何做到用户超预期的体验感受?李国武认为,互联网是个工具,有了组织和核心能力,才能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用起来,舍弃他们只谈互联网是没有意义的。

    两位秘书长的看法得到了银泰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大巍的赞同。媒体行业,餐饮行业也曾受到互联网的巨大冲击,而根据这些行业目前的情况来看,关键还是看自身是否做得好,做得好了,互联网自然会找上门。
    探索有效链接核心资源,引爆组织核能

    相比张帆、李国武强调组织核能的原点,张伯驹与吕静莲则试图在利用互联网的工具或思维,链接他(她)们组织的核心资源。

    张伯驹,自然之友总干事,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作为一家在20年积淀基础上的新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深刻反思了它的核心资源。17800多名会员是它的核心资源,这些人既是捐赠者,也是行动者。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期望去中心化,是否可能将大家的捐款在本地重包下去,一个地方的一个志愿者组合就可能产生一个行动,这样是否资源可以支持到那些不容易被传统基金会支持的地方?怎么把人连接起来,怎么把一万多人为基础的智慧连接起来,把20年的信任连接起来,并且让这个历史的遗存转化成动力。这是我们的思考。

    接下来,张伯驹说到了如何连接这些人的智慧。他举例说,会员有很多的槽可以吐,我们连接政协的接口,说可以把你们吐的槽给提成草案。很多会员很兴奋,这是我们能做的吗?我们找了一些人帮他们修改,现在很多会员的行动已经转化成了提案。没有开多少会,很多时候就是从微信发了文件,政协委员就有了提案。

    吕静莲,广东省与人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作为一家只有2年历史、唯一资金来源的基金会,以资助青年公益为目标,与人快速扩过了学习阶段,资助项目从小型项目到中型项目,数量在2014年也达到了七八十个。在2015年,与人将考虑利用互联网思维全盘互联网化。吕静莲说,以前我们是做B2B,基金会支持公益组织;以后我们是B2C,基金会支持年轻人。方式呢?让以前我们支持的机构在平台上进行入驻,通过这些机构的活动完成了年轻人在这个平台上所有的参与公益活动,对公益活动进行点评。通过他们的活动获得相应的积分,希望年轻人得到他们自己自身能力的孵化,从单体变成真正能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组织,这是大概初步的构想。

    作为刚注册的北京无国界爱心公益基金会的理事长,孔令坤认为互联网时代技术不是关键,更重要是视野的拓宽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立。互联网思维就是一个关系的思维,互联网有可能使得原来变得松散甚至断裂的人际网重新变得坚实,因此只有把人际关系和合作关系打得更开,才能吸引更多资源,并且形成聚合力。

    动态与开放的视角:激发组织核能

    在不同的组织的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组织所具备的条件与缺乏的东西不一样,这由此带来了不同组织的不同努力。

    邢杰老师认为每一个组织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当组织在某个层面能力不够时,作为机构的领导人,更关键的是怎么用其他的办法来补足这些能力。大互联时代为组织核变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需组织内部的软件去呼应。组织的能量在于组织当中每一个分子,不要等别的中子来撞击你,领导人就可以做第一个中子去激发组织的核能,自己能力不够,就要学会借力,学会吸取外在力量。如组织能力可分为理事会、秘书长、执行团队几个层面,这几个层面都可能能力不够,那么如何想尽办法用其他的办法来补充这个能力?这是邢杰老师留给现成每个参会人员的思考。

    在会议的下半场,中国基金会培训中心特意安排了三个主题演讲,结合实际案例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组织与个人核能的引爆。(澳门)巴迪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高级运营总监周鹏结合巴迪在中国西部开展农村妇女赋能和组织能力建设的经验,探讨了能力的多重维度和组织赋能的不同层面;南都公益基金会项目总监林红通过对南都“银杏伙伴成长计划”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谈到了在互联时代,行业领军人物从社会创新家到领导人网络的转变;北京春苗儿童救助基金会秘书长崔澜馨则分享了如何通过寻找事业伙伴,实现组织的爆发式发展。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版权所有 学校地址:上海奉贤区海泉路100号 邮编:201418 电话:021-64941200
Copyright©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ll rights reserved.